站内公告:
学校新闻
【 中文摘要 】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对现代远程教育的开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设计出优质的网络课程是当今远程教育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本文从网络课程的概念入手,初步探讨了网络课程的目的、意义、特点及理论基础,并对网络课程的构成进行了阐述 , 特别是对网络课程的设计原则及教学设计进行了详细论述。
【关键词】 网络课程 网络课程设计 教学设计
引言
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已经成为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而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作为一种认知工具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现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使得网络课件走向普及,网络课程也已开始在发达国家推广使用,并成为网络化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于网络课程的研究应成为网络化学习研究不可缺少的内容。
正文
一、网络课程概述
(一)网络课程的概念
我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颁布的《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标准体系和 11 项试用标准》中指出,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这是根据我国的实际多年实践的高度总结,也正在指导着我国网络课程开发的实践。
(二)开发网络课程的目的意义
1 、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是教育信息化的一项重要任务。现代远程教育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教育方式。教育部在“面向 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中决定,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 ”( 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对于深化基础教育改革,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了覆盖全国城乡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系统,信息传播的电子化,需要大量的、优秀的、高质量的远程教育软件和丰富的各类教育资源库,来满足学习过程的多样化、社会化和主体化。这对于我们这个经济、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国家,缩小城乡差别、地区差别与学校差别,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具有重要的作用 ) 。通过该工程的实施,可以有效地发挥现有各种教育资源的优势,符合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而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需要开发大量的网络课程。
2 、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需要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面对新的形势,我们的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结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相对滞后,因此,必须改革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借助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等,探索新型的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3 、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
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创新人才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 1 )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意识即引起某种创造动机所表现的创造意向和愿望。
( 2 )具有创造性思维,它具有如下的特征:思维方式的求异性;思维状态的主动性;思维结构的灵活性;思维运行的综合性;思维进程的突发性;思维表达的新颖性。
( 3 )具有创造能力,学生的创造能力需要具有如下基础:良好的思想素质;扎实的文化知识;一定水平的信息能力。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依靠现代技术手段的应用,而网上教学具有学习资源丰富、学生兴趣浓厚、操作使用方便、交互性强等特点,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 三 ) 网络课程的特点
网络课程的设计要充分体现网络课程的特点,其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 1 )交互性:网络的特点是具有很强的交互性。其用于教学也体现了这一特点。网络课程不是单方面的教材,它是一个互动学习内容。它提供给教师、学生和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教与学、学与学的基础,使学习不是一个灌输的过程,而是一个协作交互的过程。
( 2 )个别性:网络课程打破了一本教材面对所有学生的局面,它将集体的课堂教学变为了网络的个别化学习,是一个分层次、分对象很好的实现个别化教学的课程。
( 3 )开放性:网络课程是一个开放式的课程,学生的学习将以此为基础在广阔的网络中去探索。它是一个平台,其开放性将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
( 4 )选择性:网络课程是供学习者有选择的学习的课程。它将自主权交给了学习者。学习者根据自己的水平和兴趣及发展要求去选择学习的课程,包括范围、深度、难度等。
( 5 )参与性:网络课程不同于传统的课程,其学习者的参与程度将决定学习的发生和效果。
( 6 )创新性:网络课程是开放性的课程,其学习的内容和形式都决定了其创新性的目标和特点。创新性不仅是课程内容的创新,也是课程形式、学习过程、学习效果的创新性的体现。
(四)开发网络课程的理论基础
开发网络课程,离不开各种理论的指导,除了教学系统设计理论以外,主要还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面简要概述这三种理论在网络课程开发中的指导意义。
1 、教学系统设计理论
教学设计是应用系统方法分析和研究教学问题和需求,确定解决它们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步骤,并对教学结果做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与操作程序。在网络课程开发中,要体现教学系统设计理论的指导,应注意如下几方面:
( 1 )强调教与学的结合;
( 2 )重视学习环境的设计,包括情境创设的设计、协作学习的设计、信息资源的设计;
( 3 )重视教学过程的动态设计;
( 4 )重视可操作性。
2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以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认为:学生自身具有学习的能力;当学习符合学生自身的目的时才会有意义;当学生负责任地参与学习过程时,就会促进学习;涉及学习者整个人的自我发起的学习,是最持久最深刻的学习;同伴学习和小组学习,可促进学习。
应用上述的观点,在网络课程中应体现如下几方面的特点:
( 1 )学生自主学习的设计;
( 2 )学习动机的激发;
( 3 )学习主动性的调动;
( 4 )协作学习的设计。
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活动是学生通过一定的情景,借助教师与同学的帮助,通过协作和会话的方式,达到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认知活动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引导者。在网络课程中应体现如下几方面的特点:
( 1 )情境的创设;
( 2 )学生作为认知主体的体现;
( 3 )教师作为主导作用的体现;
( 4 )知识的意义建构过程的呈现。
二、网络课程的构成
网络课程与一般的多媒体教学软件不同,它是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远程学习的教材,根据网上教学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的需要,完整的网络课程应由如下几个系统构成:
( 1 )教学内容系统:包括课程简介、目标说明、教学计划、知识点内容、典型实例、多媒体素材等。
( 2 )虚拟实验系统:包括实验情景、交互操作、结果呈现、数据分析等。
( 3 )学生档案系统:包括学生密码、个人账号、个人特征资料、其他相关资料等。
( 4 )诊断评价系统:包括形成性练习、达标测验、阅卷批改、成绩显示、结果分析等。
( 5 )学习导航系统:包括内容检索、路径指引等。
( 6 )学习工具系统:包括字典、词典、资料库、电子笔记本等。
( 7 )协商交流系统:包括电子邮件、电子公告牌、聊天室、讨论室、教师信箱、问答天地、疑难解答等。
( 8 )开放的教学环境系统:包括相关内容、参考文献、资源、网址的提供等。
三、网络课程的设计原则
网络课程的设计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在设计上体现了如下教学策略:突破简单的演示型模式,体现知识的意义建构过程;重视问题与回答方式的设计,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通过超链接结构,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提供丰富的多媒体资源,创设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帮助,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学习的个性化。网络课程要体现学生学习的个性化。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过程是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发现问题、意义建构的过程。
2 、学习的合作化。在网络课程设计中,要注意设计两类合作和协商关系:
( 1 )学生与学生的合作。这是合作学习的关键,学生的合作互动取决于如下几个因素的设计:问题的提出、回报的获得、小组的状态、交互的技巧等。
( 2 )教师与学生的合作。教师作为学习过程中的主导人物,引导、帮助、促进学生的学习。
3 、学习内容的多媒体化。由于 Internet 和 Intranet 向宽带、高速发展,使网络课程的多媒体传输成为可能,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应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教学内容。
4 、学习方式的交互性。主要体现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与教学材料之间的交互、教师与教学材料之间的交互。针对不同类型的交互,采取不同的方式和方法,运用不同的交互手段交互管理规则。
5 、学习系统的开放性。提高结构的开放性,提供相关的参考资料和相应的网址,对于同一知识内容,提供不同角度的解释和描述,让学生在不同看法中进行交叉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 、重视反馈评价的设计。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可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设计灵活多样的形成性练习,客观评价学生对课程教学目标的掌握情况。
四、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
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模型
在网络课程的实际开发活动中教学设计显得十分重要,教学设计是应用系统方法分析和研究教学问题和需求,确定解决它们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步骤,并对教学结果做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与操作程序。主要包括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策略的设计、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信息传递方式的设计等。
1 、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目标是课程设计的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主要由教学目标来确定,教学效果的评价也以是否达到教学目标来衡量。本网络课程的教学目标为:通过学习,掌握网络传输介质、互联设备的种类、性能和应用领域;掌握目前最流行的以太网的种类和组网技术以及计算机局域网的总体规划和设计方案;掌握结构化综合布线系统的组成和实施过程等。
2 、教学策略的设计。教学策略一般是指对完成特定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教学活动程序、方法、形式及媒体等因素的总体考虑,是网络课程设计的核心。本网络课程的设计为 “ 学生学习型 ” ,即学生通过人机交互,利用网络课程中设计的导航浏览、索引、查询和问题训练等手段:自定学习路线和学习进度。
3 、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内容的组织是根据教学目标构建知识点体系,自下而上细化设置每一学习单元的教学内容。
4 、教学信息传递方式的设计。教学信息的传递首先考虑学习者的认知特点。网络课程的使用对象是本科生,高职班学生和网络技术人员。此阶段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逻辑抽象思维能力;观察事物比较系统、客观;接受信息具有一定的组织、整合、选择、批判能力;学习目的较明确,注意力较集中,自学能力较强。设计时应注意信息编排、组接、传递的科学性、准确性、逻辑性、严密性和学生接受信息时的选择性、探索性及学习效果的可评价性,把着眼点放在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和 “ 发现式学习 ” 的能力上。
小结
在先进教学理论、课程理论指导下的、高质量的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促进了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进步,从而推动网络教学环境下的教学模式改革。因此,开发高质量的网络课程也成为了当前现代教育技术工作的重要内容。
参考书目
何克抗、郑永柏、谢幼如 . 教学系统设计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01
何克抗 .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 . GCCCE98 学术论文集,香港 , 1998 谢幼如 . 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 . 电子工业出版社 , 1998
乌美娜主编 .教学设计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l994
祝智庭 . CAI 的教学策略设计 . 电化教育研究 , 1998